內涵
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發展富有特色的全鏈條文旅業態,壯大以創意為內核的文化產業,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勝地。
文旅文創融合,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利用現代科技、創意等進行文化符號建構,創新性地將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意轉化為可觀、可感、可接觸的旅游資源。二是通過文藝和工藝創作、文化展示、節事活動等手段,將資源轉化為可視化、可參觀性、可體驗性的旅游產品。三是以文化遺產景觀、節事節慶活動、主題公園、特定展示空間、產業園區等為載體,通過參觀游覽、體驗、康養度假、研學旅游、文創等多樣化的業態模式進行產業化組織。
資源稟賦
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是基于河南人文旅游資源占絕對優勢、遺址遺跡資源多、館藏文物資源體量大等稟賦特征。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中原地區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我省有鄭州、開封、洛陽、安陽等4大古都,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2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5個中國傳統村落,42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等4大國家文化公園,龍門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絲綢之路等5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國100個大姓中有78個源于我省,客家人南遷的起點在我省。以太極拳、少林功夫為代表的中國功夫享譽世界。
短板不足
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約著文旅文創高質量融合發展。
一是思想觀念滯后。受傳統思想文化影響,難以跳出歷史文化“資源陷阱”,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觀念不夠解放,先行先試意識不強,缺少前瞻性謀劃。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規律的把握還不夠深入,實施起來還缺乏有效載體和抓手。
二是創新創造活力不強。文化創意人才匱乏,缺少創新創意的空間環境和政策環境,難以孵化文化旅游創新業態和新模式,不能充分有效接入國際國內文化旅游創新鏈。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普遍存在“有說頭、缺看頭,有資源、缺轉化,有建筑、缺場景,有形態、缺業態”的問題,工作效果有待提升等等。
三是市場主體不強。缺少省級層面的文化旅游投資運營集團。難以吸引戰略投資商和知名品牌入駐。高成長性文化旅游企業偏少。本土企業“走出去”動力不足,多停留在“圈山圈水圈門票”的初級階段。
四是高品質供給不足。遺產展示利用手段單一,開發利用不足,科技、創意對文旅融合賦能不夠。多元化、高品質的文旅配套不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不多。文化旅游同質化、低品質開發,文化內涵挖掘和轉化不足,文化和旅游服務難以適應人民群眾需求。
五是體制機制不優。文物和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的一體化管理機制尚未形成。文物建筑開放、大遺址保護利用與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差距。文藝院團、博物館等激勵機制仍不健全。
發展目標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提出:
到2025年
●全省旅游業綜合貢獻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2%
?。ㄓ慰徒哟亢吐糜尉C合收入分別保持15%和20%年均增長)
●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
●文旅文創成為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
●具有中原特色的中華文化超級IP初具影響力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全面完成
●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優質內容生產形成規模
●高品質、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業態譜系基本建立
●文化旅游消費成為引領消費升級的重要陣地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優化、效能不斷提升
●制約全省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問題有效破解
到2035年
●文化強省建設目標全面實現
●以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復興
●具有中原特色的中華文化超級IP享譽世界
●建成10個以上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成3—5個全球創意城市和10個以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文旅居鄉村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廣受國際認同
●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更好滿足
●文旅文創成為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的重要支點
實施路徑
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2年河南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的重點任務,要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加快建設博物館群,謀劃推進重大項目,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服務品質,培育旗艦勁旅。2月8日,省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統要以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統領,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為品牌,以重大工程項目為抓手,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為手段,奮力推進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一是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以歷史探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主線,系統梳理在中華文明演進中具有重大價值、突出影響、關鍵意義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打造重大標識。加強國內外宣傳推介,運用現代技術創新沉浸式研學游方式,打造文旅融合業態新譜系,建設中華文明連綿不斷的探源地、實證地和體驗地。
二是加快建設博物館群。高水平謀劃建設河南博物院新院,加快黃河國家博物館建設進度,打造鄭州“百家博物館”和洛陽“東方博物館之都”,全方位、分類別進行活態化展示、具象化傳播。
三是謀劃推進重大項目。上海迪士尼樂園、北京環球影城等對當地文旅產業發展起到巨大引領帶動作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等也展現出我省在這方面的潛力。要加強與國內外一流文旅企業的合作,打造吸引力、感召力、帶動力強的主題性、特色化項目。
四是培育旗艦勁旅。組建省文化和旅游投資集團,支持省內文旅企業整合上市。用好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基金,打造全國一流、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五是提升“吃住行游購娛”服務品質。完善酒店等文旅基礎設施,做到景區耐玩、道路暢達、酒店舒適,讓游客安心順心舒心。推進豫菜振興,既要把傳統名菜做得爐火純青,又要與時俱進、豫菜新做。
專家解讀
以中華優秀文化IP推動戰略實施
□宋朝麗
在“文化引領、創意驅動”成為社會發展重要驅動力的新文創時代,河南省將“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一,強調文化旅游和文化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是,河南作為世界知名的文化文物大省,有著豐厚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是河南未來發展的資源基礎和優勢所在,但目前這些遺存很多被埋在地下或藏在文化文物場館,沒有發揮出足夠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樓陽生書記提出要“豐富載體,創新業態,推動文物遺存的具象化和活化”,這不僅是為了實現文化旅游行業自身的繁榮,更是通過文化旅游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戰略部署。
河南雖然有豐厚的文化“家底”,但文化品牌的塑造不能全面開花,需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亮點,打造自身獨有的文化IP?!逗幽鲜 笆奈濉蔽幕糜稳诤习l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實施中華文化超級IP工程,在“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總體品牌形象的引領下,構建“4+8+N”中華文化超級IP矩陣。文化IP的選擇遵循“文化價值、社會效益、市場需求、利用條件”的評價標準,即IP能否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價值內涵;能否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引領社會文化風氣凈化和文化品位提升;能否做到喜聞樂見,被廣大社會群體尤其是普通大眾接受欣賞;是否具備文化旅游開發利用的條件。河南可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眾多,但在結合上述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將重點打造“老家河南、天下黃河、華夏古都、中國功夫”4個在全球已經產生影響力并需要持續成長的全球著名文化IP,8個根植河南并體現中華優秀文化精華的國際知名文化IP,和N個代表河南文化特色并能夠在全國范圍擴大影響力的一流文化IP,形成文化IP矩陣。通過打造文化IP,突出河南省及各地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避免面面俱到和同質化發展。
《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4+8+N”文化IP矩陣推動河南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
一是用前瞻性眼光制定河南文旅發展總目標。樓陽生書記提出“河南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問題、做決策”,在文旅文創融合戰略中,這種前瞻性體現在發展目標的確定和實施路徑的選擇上。河南作為黃河流域早期文明發源地,所創造的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根源性、核心性、融合性和延續性的集中體現,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未來30年,河南文化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中,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規劃》提出要將河南打造成“中華文化傳承創新中心”,提出打造“中華文化超級IP”而非“中原文化IP”的概念。
二是用創意化方式呈現文化IP多元業態。創意是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靈魂,以文化IP構建為核心的內容生產方式是未來文化發展的主流。文化IP的打造,強調對本土傳統文化進行時尚化、現代化的表達,用創意搭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橋梁。例如,“老家河南”文化IP,可以通過文旅景區、影視作品、戲劇音樂、文創產品、游戲動漫、考古盲盒、劇本殺、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方式呈現,實現文化IP的具象化和活化。
三是用產業鏈思維重塑河南文旅產業形態。以文化IP為核心,打造“文化資源—內容生產—文旅產品—文旅業態—文旅消費—文化品牌”一體的產業鏈條,是實現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轉化、拉動區域經濟整體增長的有效路徑?!兑巹潯诽岢鲈谖幕疘P的基礎上,聚焦“藝術創作、網絡媒體、動漫產業、演藝娛樂、數字出版”五大文化產業門類,創作一批思想精神、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以文塑旅,將其融入到傳統旅游景區和文化旅游新業態中,以實現傳統文旅業態優化升級、新興文旅業態彎道超車、未來文旅業態換道領跑,并以此拉動文化旅游消費,激發地方發展活力,打造以文化資源驅動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閉環。
四是用項目工程推動文化IP落地實施。圍繞中華優秀文化IP矩陣,“十四五”期間河南將集中實施一批在中華文明演進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大工程,打造一批內容生產、數字文旅等新消費場景和業態項目,包括“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四大國家文化公園工程、人文旅居鄉村建設工程、博物館建設工程、康養旅游工程、考古旅游工程、“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旅游線路工程等,不斷提升河南作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影響力。(作者系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副教授、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編制組成員)
重點工作
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體系
一是推線抓點
二是龍頭帶動
三是博物館引領
四是數字賦能
五是研學提速
六是工藝+豫菜振興
七是考古旅游突破
八是品牌擦亮
建設“三山”康養旅游基地
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是我省發展生態旅游的主戰場,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占全省三分之一。堅持縣為主體、村為單元,2022年推出100至150個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一是交旅融合
二是民宿加速
三是非遺點亮
四是文產助力
五是鄉村運營
案例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2021年開業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憑借沉浸式戲劇藝術和獨特的“幻城”建筑等一系列創新出奇的文旅融合新形式,迅速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感受戲劇文化的魅力?!爸挥泻幽稀騽』贸恰币渣S河文明為創作根基,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以獨特的“幻城”建筑為載體,用全新的觀演模式,講述關于“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56個格子空間,56個不同世界,從時間到空間,從靜態到動態,從景觀到戲劇,全部的燈光設計通過多維度思考與創作,多次跨專業協調與融合,映射歲月在土地上的沉淀,帶給大家沉浸式的光感體驗,創造立體觀感的戲劇效果。
?。ū緢笥浾?王華崗 綜合整理)
沉浸式研學游
隨著文旅產業向縱深化方向發展,新時代、新需求、新業態、新特點層出不窮,沉浸式體驗成為文旅演藝、實景娛樂等行業的發展熱點,正成為文旅產業的“下一個風口”。
沉浸式體驗、沉浸式研學游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新型體驗方式,在“互聯網+”和“泛在學習”背景下深受市場歡迎。
沉浸式體驗是數字時代發展的產物,通過對文化IP的挖掘,加上VR等科技的應用,以虛實結合的空間營造,共同打造出沉浸式的敘事環境,讓人體驗到感官的震撼、情感的共鳴、思維的認同。而沉浸式研學游則是在研學旅行、研學旅游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旅游資源共情升級衍生的一種新型學習、體驗式的旅游活動。具有情景式、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特點,面向受眾群體廣泛、市場廣泛。
我國的旅游業從19世紀70年代末起步,而沉浸式體驗大致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旅游演藝的試水階段、2001—2004年的探索階段、2005—2017年的快速發展階段,2017年至今的創新發展階段,當沉浸式演出形式奇妙地與旅游演藝發生“化學反應”時,便誕生了全新的沉浸式文旅演藝,極大滿足了消費者對文化的體驗和互動兩大需求。
沉浸式體驗文旅項目的蓬勃發展催生了文旅產業的外圍輻射,沉浸式研學游應運而生。雖然目前河南的旅游演藝項目、沉浸式文旅項目都不多,沉浸式研學游在河南的市場也并未打開,但沉浸式研學游所適用的范圍卻很廣,文旅產業、培訓教育、文化傳播、游戲動漫、博物館展覽展示、民俗娛樂以及互動餐廳等都可利用資源和黑科技研發創新。沉浸式研學游已經成為新文旅新研學發展的主方向。
?。ㄚw芳鋆 中原科技學院)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